“双一流”和“211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两个重要的标签,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并且关系也经历了演变。
首先,“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它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明确数量限制(最初是100所)的大学建设项目。入选“211工程”意味着学校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国家重点投入和支持,是过去一段时间内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代名词。
而“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则是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基础上,于2015年提出的更宏观、更注重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双一流”不再设定具体高校数量,而是根据高校自身实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国家战略需求,遴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它覆盖了包括“985工程”高校(约39所)和部分“211工程”高校(约100所)在内的更多高校,也鼓励非“211”高校中具有突出实力的学科参与建设。因此,“双一流”是一个动态调整、更加开放和注重学科发展的体系。
两者关系是:“双一流”是“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升级和整合,并非简单的替代。“985工程”本身就是“211工程”的一部分,旨在建设更顶尖的一批大学。“双一流”将“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容和优化,将重点从单纯建设大学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标准更科学、更灵活。可以说,“211”是一个历史性的、基于名单的工程,而“双一流”是一个目标性的、基于学科和高校综合实力的战略规划。很多“211”高校也进入了“双一流”建设名单,但并非所有“211”高校都入选,同时一些非“211”高校也获得了“双一流”学科建设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