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故事讲的是,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不惜割股充饥,辅佐他度过难关。重耳归国后,欲封赏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同流合污,隐居绵山。晋文公后悔不已,带人去寻,却找不到。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人们发现时,他在树洞里留下遗书,言辞中透露出对晋文公忘恩负义的愤怒。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贤士,人们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扫墓祭祖是核心活动,人们整理墓地,献上鲜花、纸钱,寄托哀思,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春回大地,人们走出家门,欣赏春景,放风筝,荡秋千,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此外,吃青团、放鹞子(风筝)、插柳等也是各地流传的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了清明节独特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