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桑伯里,流淌的水坝旁,隐藏着一条专为鱼类打造的阶梯。它究竟有何用途?人们为何要修建这样的设施呢?
对于鱼类而言,它们一生中仅有两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第一次是出生后离开出生地,第二次则是在产卵前回到故乡。归家之路并不总是畅通无阻,尤其是在面对人类为抵御洪水而建造的大坝时。高耸的水坝阻隔了鱼类的回家路,如果不能及时回到出生地产卵,它们的物种数量可能会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巧妙地构思出了鱼梯。鱼梯的设计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楼梯,鱼类在洄游时,可以依靠这些鱼梯轻松地从下游游到上游,无需费力。
鱼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在法国的相关文件中,最早有关于鱼梯的记载。由于河道陡峭,鱼类难以自然游动,于是人们将树枝捆绑起来,形成阶梯状的构造,帮助鱼类跨越难关。
到了18世纪,加拿大人理查·麦法兰在设计自家水坝时,特别将其改造成阶梯状的鱼梯。而在19世纪中叶,随着爱尔兰渔业经济的发展,开始投资建设鱼梯,以引导鲑鱼从大海游回故乡产卵。
那么,鱼梯究竟是如何帮助鱼类完成洄游的呢?
鱼梯主要分为两大类:直槽式鱼梯和池式鱼梯。直槽式鱼梯是一个倾斜的水槽,其上下游坡度不一,槽边壁和底部设有加糙部件,以增加水流阻力、降低流速,使鱼类能够逆流而上。而池式鱼梯则在水槽内设置隔板,形成一系列相互连通的水池,鱼类可以通过潜孔上行或越过溢流孔洄游。还有一种更为原生态的自然类鱼梯,模拟自然河流的状态,由水池和浅滩组成,为鱼类提供良好的休息地。
除了鱼梯,人们还运用鱼闸、升鱼机、集运渔船等方式帮助鱼类洄游。更先进的还会使用,直接将鱼传送到上游。鱼梯的出现,不仅帮助鱼类完成洄游,还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以西雅图巴拉德地区的拦河堰上的鱼梯为例,它运用了许多自然环保的绿色概念。不仅增加了城市的自然排水系统,减少了排水困难的问题,还重新保护了鲑鱼的家园。这一鱼梯的设计,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鱼梯的建造展示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怀与智慧,为鱼类的生存与繁衍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