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莫曰丨独思
很久以前,网络上便流传着这样一个话题:为何未洗的苹果不能直接食用,自来水不宜饮用,然而用自来水洗过的苹果却可放心吃?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个轻松的玩笑,但近日却发现有些竟认真地把它当作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来探讨,甚至在群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无论他们如何争论,始终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关于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念,那就是“定性不定量,难以一概而论”。以这个话题为例,自来水洗过的苹果上残留的水分,远未达到人们不愿饮用自来水的量。
这一理念几乎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总是对某些食物或物质有所顾忌,称其有毒不能吃。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是绝对不能吃的,关键在于摄入的剂量。
想象一下,当风吹过,你口巴试图闻取一丝屎的气味时,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极其微量的屎。这并不会对你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样,大米无毒,但如果一次性吃下十斤,也会导致身体不适;而虽然剧毒,但摄入极微量也不会有事。
关于经常被提及的“吃点什么菜对身体有好处”,实际上,仅仅吃一点点并不能带来明显的益处。要想从一种食物中获益,通常需要长期、大量地食用。而那些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食物,通常被称为中。食品和中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很多中材被列为食同源,意味着它们既可以作为中使用,也可以作为食品食用。
我想分享一个我曾深入思考的哲学问题:为什么人们在食用足够小的活物时,如银鱼、泥鳅、虾米及许多昆虫,不需要开膛破肚处理内脏?这个“足够小”的标准是什么?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辩证,我认为人类在判断一个活物是否能连同内脏及内脏内的杂质一起食用时,主要是以食指的长度为参考的。当活物的长度超过这个标准时,人们通常会选择避免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