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闻喜县卫家庄的坡地上,丰收的季节如约而至。6月10日,刘恩军收完了他辛勤耕耘的70多亩旱地小麦,经过初步估计,平均亩产超过700斤,这样的成绩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许多年前,他年少时,这样的产量是难以想象的。如今,这几乎成了他每年的“常规操作”,有时甚至能达到惊人的1000斤以上。
旱地,作为我国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全国耕地的近半壁江山。它们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昆仑山以北的地区,尽管依赖自然降水进行生产,却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畜牧业产品。而在全面脱贫后,旱地不仅继续承担着粮食生产的重任,更在生态保护和减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的旱地农业深受气候限制,全靠天吃饭。但在的旱地试验田里,农科院副院长的梅旭荣正带领团队研究并改变这一切。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力量的加入,的旱地农业逐渐从被动抗旱转向了主动适应。
在山西寿阳的旱地农业科学观测站里,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他们推广的秸秆覆盖技术不仅让农民们看到了增产的希望,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旱地农业的潜力。这项技术覆盖地表,既能保持土壤湿润度,又能降低风水侵蚀,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技术转型不仅发生在农田里。当村民们告别了过去只能依赖老天爷给予收获的“丰收全凭运气”的旧时代时,他们在观察与摸索中与自然达成了更和谐的共处方式。如刘恩军所描述的那样,“七八百斤甚至过千斤的旱地小麦产量”是今天常有的事。
不仅如此,梅旭荣指出,“在干旱缺水的地区,我们也逐步达到了80%的稳产保证率。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确保粮食的稳定生产。”同时他也强调了人定胜天与适应自然的平衡点。在利用现代技术的他们依然重视传统的农耕智慧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
当我们站在2023年的今天回望过去,那些曾经因干旱而颗粒无收的岁月仿佛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的农人已经掌握了与自然和谐共处、利用自然规律、主动抗旱的技术。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农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结语
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旱地农业将以其独有的特征和优点继续发展壮大。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绿色生态、高产稳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
本文仅用于交流学习之目的,并不代表AI观点或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