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调查
寄宿制学校抚平留守伤痛
一探乡校留守的生活状态(下)
在日常生活的大背景下,学校对于农村留守来说,是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时空场所。这里,她们不仅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育关爱与支持,而且,相对于家庭与社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学校生活为她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
寄宿制学校:跨越留守与否的界限
为了回应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的社会现象,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2014年开始,笔者在中部省份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草山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草山小学的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制学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留守与否的界限。这里的学生,无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都享受着学校提供的各种关爱。
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基于自己的理解和价值立场,为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例如,在用餐期间,班会陪同学生一起就餐,不仅是为了养成好的用餐习惯,更是为了确保学生得到足够的营养。夜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会巡查寝室,确保学生的安全。
特别的是,老师们对留守的看法各异。
有老师认为留守与非留守没有差别,甚至认为留守比非留守更“听话”。他们观察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非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家长的宠溺而显得更为放肆。而留守,由于日常与同伴相处的时间更多,往往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和更好的学业成绩。
也有老师察觉到留守与非留守之间的不同。他们发现,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比较冷漠和内向。尤其是在青春期,由于农村环境的信息相对封闭,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必要的性教育知识。
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中,同学们朝夕相处,形成了紧密的同伴。她们相互帮助、彼此尊重、理解与关怀。尤其是对于留守来说,学校成为了她们寻求情感支持和认同的重要场所。
教育期望与性别差异
在草山小学的调研中,笔者发现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业。尤其是对于留守家庭来说,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期望更为强烈。他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农村。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依然存在着性别的隐形不公平。老师们普遍认为女生在学习上更为认真细心,因此学业成绩普遍优于男生。这种性别偏见的认知也影响到了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许多留守并不认为自己聪明,而是将学业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细心。
为农村留守赋权增能
面对农村留守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需求,社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关爱。这些自上而下的活动往往忽略了儿童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为了真正帮助到这些孩子,我们需要采取赋权增能的方式。
赋权模式强调儿童的参与和决策能力,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合力支持。在寄宿制学校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之间已经形成了紧密的同伴关系。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参与和决策的机会。
我们还应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地方社区是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三者应该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需求和感受真正做到以孩子为中心让他们在关爱与支持中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