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之所以被归类为发酵茶,主要是因为在其加工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关键步骤——发酵。虽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红茶的“发酵”实际上是一种氧化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微生物发酵,但这个术语沿用至今,主要还是基于其制作工艺和最终品饮特性的历史认知。
在红茶的制造工艺中,鲜叶经过萎凋后,被滚揉成条索状,这个过程有助于破坏叶细胞结构,使茶汁溢出。接着,茶叶被迅速进行高温杀青,以阻止酶促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然而,在干燥过程中,茶叶的酶活性并未完全失活,为后续的氧化提供了可能。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聚合反应,形成茶黄素、茶红素等复杂的色素物质,同时伴随着香气物质的转化和生成。这一过程正是传统概念中“发酵”的核心特征——物质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与转化。
因此,尽管从现代化学角度看,红茶的“发酵”更准确地应称为“氧化”,但由于其加工工艺中存在这一关键步骤,并且最终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人们习惯性地将其归为发酵茶。这种分类方式不仅反映了红茶的制作特点,也体现了茶叶分类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所以,说红茶是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它属于发酵茶,这种说法在广义上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人们对红茶的基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