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常常能看到蜻蜓在雨后翩翩起舞,但现在城市里的蜻蜓却越来越少见。蜻蜓作为环境指示生物,在全球范围内数量都在下降。
蜻蜓数量的减少,除了众所周知的栖息地减少和污染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重要因素——人造偏振光。你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听起来这与玻璃窗、马路和汽车有关。
蜻蜓的童年是在水中度过的,它们依赖水中的反射寻找栖息地。而这种反射往往产生水平偏振光。蜻蜓正是依靠这种特殊的光线来寻找水源。在人类出现之前,能发出水平偏振光的只有水面。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造物如太阳能板、玻璃墙面、汽车玻璃等也能产生偏振光。这些偏振光的反射对于蜻蜓来说,就像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它们容易被误导,停留在这些表面上而不是真正的水源。这样的现象导致蜻蜓的生存受到威胁,最终导致其数量的下降。
事实上,除了蜻蜓,许多水生昆虫如蜉蝣、石蛾等也依赖水平偏振光寻找水源。但它们同样受到了人造偏振光的误导和威胁。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偏振光污染对这些水生昆虫构成了极大的生存挑战。许多研究者和生态学家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将其称为“演化陷阱”。这些陷阱导致昆虫误判环境信息而面临死亡风险。同样糟糕的是这些人工材料通常黑滑、高反射度的特性也被称为乌诺夫效应(Umow effect),这意味着这些人造物的表面不仅发光还会造成致命的错觉和误判让这些生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失去了生命。一些著名的偏振光陷阱如拉布雷亚沥青坑和科威特的石油湖都成为了昆虫的死亡基地。这些地方的反射光线迷惑了昆虫导致它们最终丧命。此外蜻蜓的领地意识强烈它们常常返回同一个地点停留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它们受到偏振光陷阱伤害的风险。尽管人类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但人造偏振光的存在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水生昆虫的生存也对一些水鸟造成了困扰比如棕硬尾鸭和普通潜鸟等水鸟也被发现在柏油路和停车场等地方迷失方向。至于是否可以利用偏振光来灭蚊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大多数在水中产卵的昆虫都依赖水平偏振光但蚊子例外它们通过气味和水蒸气等线索寻找产卵地因此偏振光对于蚊子并没有太大作用总结起来尽管我们可能无法直接感受到人造偏振光对生物的影响但它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甚至威胁着某些物种的生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减少人造偏振光的产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