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了几乎一整年的电商促销狂潮,“双12”的存在价值似乎逐渐被稀释。这个夹在“双11”和元旦之间的购物节,更多地扮演着扫尾的角色。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在显眼位置推广“双12”,而拼多多、苏宁拼购等带有拼团业务的电商也首次参与这一盛会。零售行业专家认为,“双12”最初定位为生活服务业的促销,然而如今这一领域可能并不适合像物质商品那样进行集中销售。
社交电商正寻找机会在“双12”中崭露头角。被“双11”海量营销淹没的社交电商,终于在“双12”找到出口。苏宁通过公交站点大屏广告替换原有的“双11”宣传,强调苏宁拼团的重要性。拼多多虽未公开促销信息,但已发布针对商家的《双十二发货相关规则调整公告》。社交电商的崛起,让原本稳定的电商格局发生变化,也给“双12”带来新气象。
苏宁的数据显示,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和徐州五个城市的订单量占据全国总订单量的显著份额。苏宁拼购在“双12”期间覆盖了大量用户,订单总量及新买家数量增长显著。拼多多则为参与“双12”的商家提供了优惠,调整了发货时间、确认收货时间和物流服务的考核准则。
与此生活服务业也备受关注。作为饿了么与口碑联合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其参与“双12”无疑为这一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线下商家数量从2014年的2万家增加到200万家,覆盖场景从商超扩展到全场景,消费体验更加多样。
尽管“双12”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双11”的延伸和补充,呈现出商品销售的尾单清理期特点。一位筷子制造商表示,“双12”期间,可以在此找到之前未售出的商品的新出路。然而相较于“双11”和“6·18”,“双12”的创新程度和资源整合力度似乎有所欠缺,更多地沿袭了前者的促销方式。公开资料显示,“双12”活动期间,各大电商平台推出了各种主题活动,但实质上仍然是促销和折扣。专家认为,“双12”的独特之处消失,更像一个大型销售高峰而不是独特的购物节日。消费者对此的认知也逐渐淡化,商场购物中心更多地以圣诞节等为主题进行促销,少数品牌门店才会提及“双12”。
对于商家而言,“双12”是一个销售的小高峰而非根本性的大促节点。商家表示不会忽视这一机会但仍然认为它不足以与“双11”和“6·18”相提并论。“这些改变都在日常运营中发生,”商家表示,“电商在‘双11’和‘黑五’期间集中展示其优势服务于销量增长,‘双十二’主要是延续这一趋势。”
尽管如此专家并不否认电商平台借助电商进行数据优化品牌调整市场拓展时重要尝试虽然各种促销相对集中并存在着一定影响但却不能说消减不了电子商务在企业商家的商户中的角色并且他的重大历史责任如前期的推销带给人的福利也一直不断侵蚀于其他优势相对于来说是几大高峰之下的活跃经济阶段的探索十分可贵引人注目探寻延续持续前景激发出的效果和商业发展力仍将闪耀光彩未来依然值得期待。消费需求虽然经历了一年的洗礼有所稀释但电商平台的角色依然重要不可忽视消费者需求仍然在累积对于各大电商平台来说不断探索和改进商业模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新的需求和发展机会仍将涌现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加便捷和丰富的购物体验未来值得期待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