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36年的一次偶然观察中,生物学家施耐尔拉注意到了地面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一群行军蚁不断旋转。这一现象持续了整整一天,即使在暴雨的冲击下也没有停止的迹象。第二天,大部分的蚂蚁已经筋疲力尽地死去,只有少数仍在虚弱的打转。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在行军蚁中更为常见,因为它们倾向于成群结队行动。
为了形象地描述这一现象,人们创造了一个名词——“蚂蚁死亡漩涡”。当一群蚂蚁不停地打转直至死亡时,这个名词便应运而生。尽管听起来十分怪异,但这种“蚂蚁死亡漩涡”只影响参与其中的蚂蚁个体,并不会对整个行军蚁造成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蚂蚁表现出如此异常的行为呢?这背后与它们的进化特点和独特优势息息相关。
行军蚁是南美洲的恐怖生物,它们以大量扩散、强大的捕食能力而著称。它们没有固定的巢穴,而是不断迁移寻找食物。主要捕食昆虫和蛛形纲动物,甚至在电影中,它们还被描绘为能够剥光整片森林地面上的动物的角色。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弱点——它们是盲的。大部分蚂蚁依靠视觉交流,而行军蚁几乎完全依赖触觉和嗅觉。
当行军蚁在寻找食物时,它们会释放信息素以标记路径。第一只蚂蚁释放的信息素会引导其他蚂蚁跟随,形成一个有序的觅食队伍。当信息素指引出错时,后续的蚂蚁会跟随错误的路径,形成一个无尽的循环,最终进入所谓的“蚂蚁死亡漩涡”。在这个漩涡中,蚂蚁会不断地打转,直至筋疲力尽而亡。
关于“蚂蚁死亡漩涡”的最大记录,有一个超过360米宽的巨大漩涡,这需要外围的蚂蚁跑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一圈。大多数情况下,蚂蚁死亡漩涡只有几厘米宽,涉及几十只蚂蚁。人为制造这样的漩涡也相对简单,只需将蚂蚁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让它们根据气味循环即可。
有趣的是,当这种漩涡出现时,附近的其它蚂蚁物种会利用这一点。它们会在漩涡周围,将死去的行军蚁尸体搬运走。
地球上有200多种军蚁,尽管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和遗传证据,但在进化过程中也保留了自己的优缺点。这些军蚁的共同特点包括集体觅食、游牧生活和无翅的蚁后等。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特殊的集体行为为行军蚁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生存策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某种“副作用”,即这种被称为“爱的魔力转圈圈”的病态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