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匹克芯潮偏大还是偏小

匹克芯潮偏大还是偏小

不仔细观察,我差点忽略了这双鞋的竞速定位。从外观上看来,即便鞋垫上没有显眼的racing字样,这双鞋的造型依然与竞速鞋相得益彰。虽然它的码数为42,单只鞋重280克,这在竞速鞋中算是正常范围。比起我之前评测的同码数缓震跑鞋rider 24,重量相差无几。至于其竞速的定位,秘密藏在中底材料中。该鞋的中底材料采用了up30技术,与其他碳板竞速跑鞋一样,采用了三明治结构。上下两层中底之间嵌入全掌碳板,碳板坚固度较高。下层采用全掌态极技术,其后跟部分以一定弧度延展至前掌部分。其中一层上层是中新的P-Popup技术,即澎湃科技材料。成分方面则是eTpa,表面有着明显的颗粒纹路,可以说是这双鞋的灵魂所在。

鞋子的中底部分,从足弓到后跟都有一定的侧墙支撑。通过我的测量,侧墙的高度看起来较低,但后跟部分的eTpa材料则以更薄的形态存在。前掌的高度为20mm,后跟则达到了30mm,形成了8-10mm的坡差。中底的则注重前掌的硬度和后掌的软感,与后掌的态极技术厚度有关。上脚后,能明显感受到鞋底的独特弧度。结合前掌的和碳板设计,走路时就能感受到碳板的助推力。这种感受让我对这双鞋在跑步时的表现充满期待。

我在多次训练中穿着up30进行测试。无论是3公里、5公里的场地跑还是8公里的路跑,都有一定的体验感受。前掌的弧度和碳板的刚性保证了落地的平稳过渡和推进力。虽然各家竞速跑鞋在碳板外形和中底材料上有所差异,但up30的独特设计也带来了其独特的体验。

在跑步过程中,up30的中底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初起跑时,中底偏硬且有明显的断层感,但后掌的柔软度却让人感到舒适。这种前后对比的感觉随着跑步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和谐。前掌与后掌的结合恰到好处,下层的态极提供缓震,上层的eTpa则负责回弹。特别是在中前掌发力离地时,碳板给予一定的推进力。这种配合仿佛是态极科技的自我适应表现。对于第一次体验态极科技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也体验过其他跑鞋,欢迎分享你们的感受。是否有感觉速度越快,态极的表现就更加出色?前掌部分的etpa技术反馈迅速、回弹强烈,使用中前掌跑法的体验确实优于后跟跑法。

作为竞速跑鞋,外底的抓地力至关重要。然而up30的表现稍显一般。外底的纹路以横向条状细纹为主,质感较软,导致抓地力不够直接迅速。尤其是在有水的路面上,其细纹边缘容易打滑。细纹的耐磨性也不尽如人意,经过一定距离的路跑后,边缘纹路可能出现起皮或磨平的情况。

至于鞋面设计,依旧是全塑料鞋面。今年匹克发布的几款热门跑鞋都采用了这种设计。虽然mono纱的设计在初期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透气、不舒适,但匹克在这款鞋的设计上做出了改进。鞋面更为柔软、舒适的内衬以及良好的包裹性都让人感到满意。尽管鞋领的面料略显粗糙,但这双鞋的舒适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总的来说


匹克芯潮偏大还是偏小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