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篇文章的某个角落,偶然发现了这句话:“电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情绪释放的场所,当我去看电影的时候,目的并不是为了欣赏剧情,而是想要找个理由大哭一场。”这简单的话语,突然让我理解了那些在短视频里流泪满面的观众。特别是在看《你的婚礼》时,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找到了共鸣点。
回想起过去的几年,像《你的婚礼》、《前任3》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类爱情片,虽然豆瓣评分只有4、5分左右,却总能吸引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它们的魅力何在呢?
这类都市爱情片的叙事主线大多是“男主和女主相爱多年,历经磨难,但最终无法在一起”。它们瞄准的是年轻观众,而在大多数年轻人看来,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项娱乐消费活动。他们的需求很简单,“爽到”、开怀大笑,或是,只要能触动情感,就是值得的。而这种情感的满足,正是票房的保障。
那么,为何这些爱情片如此受欢迎?其实,从灯塔专业版显示的国产爱情片数据中可以看出端倪。早年间,国产爱情片的票房和口碑是正相关的。例如,《非诚勿扰》系列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片的套路逐渐趋同,观众对狗血剧情、煽情告白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的形成,与资本的推动不无关系。爱情片成本低周期短回报高,一度成为资本宠爱的题材。
内容的同质化导致观众对爱情片的信心和忍耐力逐渐消耗殆尽。票房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爱情影片的总票房不断下滑,同档期的爱情片扎堆上映,观众对青春校园爱情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喜剧元素被引入爱情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证明爱情这一经久不衰的题材的市场潜力依旧强大。
女性观众作为消费的助力,是爱情题材影片的潜在观影人群。特别是在二三四线城市,一旦出现适合她们的爱情片,很容易将这部分人群转化为票房的贡献者。《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此“哭点营销”的策略也被多次验证是有效的。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观众在影院的片段,刺激观众的泪点,从而助力影片票房一路猛涨。
催泪并不是爱情片的全部。近几年国产电影在俗套狗血的剧情里不断重复,让观众产生了一些审美疲劳。女孩必须穿上婚纱,嫁给的却不是当年最爱的男孩,或者两人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得绝症/意外离世……这些套路真的是国产爱情电影的全部了吗?其实,在爱情片身上,能创新的故事本来就不多。但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模板里,仍然有可能出现像《泰坦尼克号》、《情书》那样的经典之作。不过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想要创作出这样触动人心的作品并不容易。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爱情片将继续在遗憾和狗血中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