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博士为什么叫哲学博士

博士为什么叫哲学博士

在成渝这片千年文化的浸润中,一个不平凡的时刻于2023年10月4日缓缓铺开。位于蜀地的心传圣地成都,迎来了一位新弟子与师尊之间的互证与启示。法国哲学博士唐祥漪(原名Hélène)以之心,向易道文化的学者唐巍行礼,以示敬仰。

唐祥漪的拜师之旅充满了深厚意义。那是一个宁静的早晨,云雾缭绕之间,唐博士正式将传统之礼与之心情交予师父手中。坐于太师椅上的唐巍则展现了东方的沉稳与庄重,正是这位文化使者的弟子身份再次得以强化。这种不同于平常的仪式,不仅是两种文化的相互交织,更代表着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相互交融与对话。

徐徐回溯到过去的时间里,Hélène(现唐祥漪)的学术之旅充满了异国他乡的哲思与启示。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学习的她,于导师的书房里偶然发现了一本与《道德经》相关的书籍。书中的注解和翻译让她陷入了对东西方哲学差异的深思之中。这种东西方认知范式的差异,使她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决定踏上前往成都的旅程。

在青城山的王庙中,她开始了她的东方修行之路。三年时间,她跟随道众学习太极,认真抄写《周易参同契》。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通过身体感知世界,体验到了东方的智慧与哲思。这让她逐渐理解了《易传》中的实践哲学。

师父唐巍对她有着特殊的教导。他要求唐祥漪用《周易》中的“三才之道”来解读其文化象征,这不仅让她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周易》的宇宙观,还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她的回答不仅符合了《系辞》中的哲理,也得到了师父的认可和赞赏。

这场拜师仪式虽然简化了传统流程,但保留了其核心象征。师父以道统见证了这一时刻,并赐予她新的名字“祥漪”,寓意着她的智慧如涟漪般传播开来。她姓“唐”,这体现了现代师道观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在仪式现场,唐祥漪用中文诵读了《拜师誓词》,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师道的敬仰和承诺。这一幕让在场的人们感受到了文明对话的真正意义。作为首位外籍入室弟子,唐祥漪的学术规划具有跨文化研究的范式意义。她正在研究《周易》中的“时中”概念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索不同文明对时空本质的不同理解。

对于这一切,师父唐巍有着清醒的认识:“收外籍弟子不是行为艺术,而是要测试易学智慧能否在异质文化土壤生根。”他要求弟子们遵循“原则”,即不神秘化卦爻辞、不简化东西方哲学差异、不回避当代科学挑战。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明认知范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场拜师仪式虽然只是一个仪式,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却是深刻的。唐祥漪(Hélène)用她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体验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与融合的可能。这不仅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和推动者。


博士为什么叫哲学博士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