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人生,仿佛被时代的洪流所遗弃,他身处于一个最为无奈的年代。
他的不得志,源自于他一生坚守的“抗金复国”的信念。他在南宋中,只能在以皇帝为中心的环境里默默无闻。他在漫长的仕途岁月中,饱受的排挤。也许正因为这样的经历,陆游塑造了孤傲的性格,他深深地爱上了与自己有着相似品格的梅花。于是,便有了这首传世的《卜算子·咏梅》:
(寒梅之影)
在驿外的断桥边,一株梅花孤独地开放,无人问津。已是黄昏时分,它独自承受着忧愁和风雨的侵袭。它并不刻意与春花争艳斗丽,任凭其他花朵的嫉妒。即使最终零落成泥,它的香气依然如故。
这不仅仅是梅花的写照,更是陆游一生的真实写照。
那驿外断桥边的梅花,孤寂地绽放。它生长在郊外的驿站之外,紧邻着破败的“断桥”。这样的环境,人迹罕至,孤独不言而喻。一株生长在荒僻孤寒境地的“野梅”,既不在园林之中,也不在之内。它既得不到名士的赏识,也得不到官家的照料。它随着季节的更替荣枯变化,孑然一身,四顾茫然。它依然默默地开放,静静地凋零……
(梅花独立于世)
“驿外”、“断桥”,这些客观事物的描绘,只是词的开篇“景语”。随着“寂寞无主”的描绘,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后续的词句更多地表达“情语”,梅花即是词人,词人即是梅花。
到了黄昏时分,梅花更加感到忧愁。凄风苦雨又不停地侵袭着它。这株梅花,在日落黄昏的时刻,不仅要面对暮色的朦胧和孤独晦暗的,还要承受风雨的。它的凄凉、寂寞和痛苦更加深重。
(风雨中的梅花)
梅花凌寒先发,避开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它独自、清幽地开放,带来的是迎春、报春的赤诚和热烈。这也引起了其他花朵的嫉妒。但梅花并不在意,仿佛说:“你们嫉妒我,那是你们的事情。我只管开我的花。”
这两句词中的梅花被赋予了人格化。它既是自然界的驿外断桥边的孤梅,又是词人自己的“人间之梅”。在“一任群芳妒”中,既有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情景,又有词人自己坚贞自守、孤标傲世、不愿与“群芳”为伍的气节。
(陆游肖像)
陆游的人生历程足够长,他的仕途也足够长。如果他愿意妥协于“主和派”,他早就飞黄腾达了。他却坚决不愿意与“群芳”为伍。他宁愿像那株“寂寞开无主”、“一任群芳妒”的梅花一样。
即使梅花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土,它的芬芳却永留世间。纵然陆游的一生不停遭受风吹雨打、无情打击,但他依然保持着一身傲骨、坚守自己的气节至死不改。
(历史长河中的陆游)
咏梅赞梅其实是陆游情志的自我抒发。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评价这首词时说:“这首词以取神不取貌的方式咏梅,梅之高格劲节皆能显志。……咏梅即以自喻,与东坡咏鸿有相同之处。东坡、放翁皆为忠忱郁勃、念念不忘君国之人。”
历史上的咏梅词人众多,《卜算子》也不止陆游这一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