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文化的转型为先导的。从商朝的祭祀文化为周朝礼乐文明奠定基础,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开放与创新迎来了强秦大汉,汉正式形成,儒家思想也促进了大一统。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更是融合了中西文化,为当今的独立与强盛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今天,我们提出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必将为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动力,更是一种精神,对、乃至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究竟何谓“文化”呢?这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词源学角度解析,“文化”二字中的“文”与“化”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文”,在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表示刻画在岩石或兽骨上的图画性符号,是古老的表意符号,承载着意义。其造字本义是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符号,本质上是一种美学表达。“文”表达的是漂亮,主要体现在形式上给人带来的美感,如我们写的诗、画的画、文字、书法等都属于“文”的范畴。把握“文”的本义,就能理解文化的特质,即强调诗意、美感和现世生活的舒适度。
而“化”在甲骨文中的含义是描述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自然生命过程,也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进步和变革。金文中的“化”则引申为、革新等意义。综合来看,“化”是一个改变、创新的过程,也是重组新事物之前的动作和过程。
将“文”与“化”结合起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特别讲究诗意、美感以及现世生活的舒适度。是一个重视生活、美学、诗性的国度,追求心灵的洒脱、心性的修养以及情感的享受。诗作为表达心的感觉、情感的东西,是“文”最恰当的载体。从花纹到文字,再到诗、书、画、音乐、建筑等,“文”成了对于对象的审美活动,进而衍生为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