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人格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人格

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我之迷

19世纪末的一天,奥地利物理学家恩内斯特·马赫在公交车上偶遇了一个未曾引起他注意的人。就在那一刹那,他地发现那个人竟是他自己,正从公交车后的一面镜子中向外望去。此刻的马赫仿佛变成了自己眼中的陌生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三的人会在生命旅程中的某个时刻经历类似的自我抽离感。当你遭遇创伤或死里逃生后,你可能会回忆起那种不真实的感觉,觉得自己突然与自己断裂联系,仿佛悬浮在空中,俯瞰下方。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心理的安全气囊,让我们面对致命危险时得以幸存,否则那段经历将变得极为恐怖。

幸运的是,在关爱和耐心的呵护下,这个“安全气囊”通常在创伤事件后重新整合,让我们回归自我。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保护机制可能会“卡住”,人们会感觉自己被困在自己的身体之外,无法掌控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思考。就像马赫,如果他在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后无法重新与自己建立联系。

这可能会表现为人格或现实,或两者兼有。

人格的患者描述他们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仿佛已经丧失。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情感和动作像是别人的,或像在一个梦境中。现实的患者则描述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陌生、变形,感觉周围像一个舞台。

很多人都有过解离状态的体验。当解离状态发生时,你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周围世界失去联系,仿佛脱离身体,处于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每个人的解离状态都是独特的。

解离状态往往是内心在面对过大压力(如创伤事件)时的一种表现。它可以持续相对较短的时间(数小时或数天),也可以持续较长时间(数星期或数月)。长期的解离状态,尤其在年轻时,可能会发展成解离症。

对于许多人来说,解离状态是一种自然的应对创伤的反应,可能是对单一创伤事件,或对持续发生的创伤和事件的反应。解离状态可能是精神健康问题的症状,如创伤后压力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解离状态可能由酒精或某些物的使用,或某些物的停用而引发。

精神科医生已经尝试对解离状态进行分类和命名,以帮助诊断特定的解离症。例如,解离失忆症、解离漫游症、失实症等。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人格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