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心田的别称和雅称

心田的别称和雅称

谈到“天问一号”探测器搭载的“祝融”火星车,在火星乌托邦平原预选着陆区的成功着陆,这是我们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们在行星探索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眼中的“火星”。

自古以来,先民就对宇宙天空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中,可以证明我国先民早在距今八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观察星空,正如《书·尧典》所言:“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他们对星空的观察始于日月,接着是观测恒星体系,如北斗和二十八宿。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先民在距今6500年前已经建立起早期的日月星辰“天官”体系,完成了时空统一的认知,形成了最早的“宇宙观”。也已经明确辨识了“四方”“四时”,产生了早期历法。

对于行星的观测,古代的观测时间相对较晚。在能凭可见的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古代人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五颗,即所谓的“五星”。这些行星在古代被称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其中,“荧惑”即是后来的“火星”。

古代“荧惑”这个词有“炫惑”“迷惑”之义。《逸周书·史记》中记载:“重丘遣之,绩阳之君悦之,荧惑不治。”这是因为荧惑令人迷惑的特性,其光度不恒定,运行形态也相对复杂。到了战国时期,“五星”的名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其实,“五星”还有其他别称。如岁星除了称为木星外,还有其他多种称呼。同样,“荧惑”也有其他的名字。在长沙库楚帛书的“星占章”里,“荧惑”则被称为“李星”。

关注并观测“五星”,一定是因为它们首先明亮,其次就是运行方式与恒星截然不同。虽然行星运行复杂多变,但古人很早就将“五星”的主要运行特征和变化记录下来了。对于“五星”的运动特征,古人称之为“顺”“进”“逆”“退”“留”“伏”“疾”“速行”“上合”“下合”等。如火星与木星、土星属于地球运行轨道之外的“外行星”,只有“上合”而没有“下合”。而关于行星的运行周期和规律,《汉书·律历志》中有详细的描述。《周髀算经》等史籍和出土文物也体现了“五星会合”的内容。

古代天文知识和数学算法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随着原始天文学的形成,原始星占活动也相应存在。而“五星”不仅脱离不了星占学说的影响,更紧密地与占星术结合在一起。《晋书·天文志》中提到:“日月和五星,加上二十八宿,都是神,其运行可以预示祸福吉凶。”这也是古人对天文现象的一种解读方式。古代典籍中对火星运行规律的描述十分丰富,更具体的解释可参见《淮南子·天文》。


心田的别称和雅称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