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于时光的长廊,沐浴在这一年的辛劳之后,心怀美意,轻扣门扉,带着好运和福气,我们的脚步带回了祝福与饺子,饺子盛满滋味,喜悦洒满脸庞……伴着《拜新年》的旋律,山东省的乡亲们已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他们充满活力的赶集日常。热闹非凡的集市上人头攒动,商贩们卖力吆喝,小吃摊位热气腾腾,山川特色的服饰、美味佳肴、琳琅满目的土特产一一展现。从民俗文化的传承到地方美食的独特呈现,每个摊位都是一段烟火情缘,而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机勃勃氛围,似乎能够透过屏幕,触达屏幕外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山东,赶集仿佛是一种生活仪式,无论城乡皆有集市。一入腊月,大集便升级为“年集”,热闹非凡。今年,山东的大集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山东地区充分挖掘各地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以文化为引领,精心打造了海洋大集、运河大集和黄河大集三种特色大集形式。海洋大集融入了海洋元素,从海产品到文化展示都散发着鲜明的海洋特色;运河大集依托运河便利,营造了独特的水乡商业氛围;而黄河大集则展示了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及民俗文化,传承了精神。这三种大集不仅丰富了山东的文化内涵,更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全省协同推进的“黄河大集”到“运河大集”与“海洋大集”的融合,共同构建了山东大集的元宇宙。为何山东将年味的回归寄托于大集之上?原因便在于保留地方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展现特色文化。大集的深度就在于此。
古人有诗云:“东市买骏马,西市寻所需。”这描述的不正是古人在集市上寻找生活所需的热闹景象。赶集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活动,自古以来便在北方土地上生生不息。它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风俗。
从物物交换到持币购买,集市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在历史悠久。这种行为习惯已经深深烙印在祖祖辈辈的血脉之中。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许多传统大集依然充满活力。如淄博的周村大集、烟台的福山大集以及青岛的王哥庄大集等,都是历史悠久且繁荣的见证。
许多民间技艺能够传承至今,往往可以在大集上找到根源。在大集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岛泊里红席、泊里麦草画等多家摊位常年售卖;德州艾家坊大集更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非遗进大集”让黑陶、木刻刀笔画等传统手艺得以展示和传承。
在这里,记忆被唤起,乡愁得以安放。网友们表示,赶大集让他们的乡愁如蒲公英种子般落地生根。在如今这个大型商超、综遍地开花、网购便利的时代,人们虽然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总有些东西是商场和网红餐厅无法替代的。那就是赶集时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山东的众多传统大集就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散发出的年味和春节仪式感让人们心驰神往。这些大集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社交平台。
山东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一个大集,而且许多乡镇还不止一个。全省136个县(市、区)1825个乡镇几乎都能找到一个大集的踪迹。每个大集都像一个宝藏库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从济南的仲宫大集到日照的安东卫大集等知名大集的描述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赶集场景:蔬果、年糕、土鸡、豆腐等年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的海鲜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吕剧文艺汇演则为大集增添了文化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