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观点,希望以此文来系统介绍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
那么,什么是知识体系呢?
简单来说,知识体系就像一个工具箱,包含了各种学科或项目的必备知识工具,类似于家中的维修工具箱,里面的物件如手钳、小锤等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存在的。虽然不必追求工具箱的体积过大,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呢?
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如果不经常运用,很容易就会被忘记。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看似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但往往像走马观花一样,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们试图深入思考某个社会话题时,可能会感觉自己的思维空空如也,除了个人情绪和感受之外,似乎什么都想不出来。构建知识体系就像是一个“深入琢磨+大量用心”的过程,相比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沉浸式的认真研究会让我们学得更好,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先做减法,不要贪多
贪多嚼不烂,这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表面上的忙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收获,反而可能让我们陷入无法深入学习的境地,进一步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们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习,看似学了很多,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就像我们上学时,考试后才发现自己有很多薄弱点,但平时学习时却很少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们应该先慢后快,先扎实基础再求速度。
以我学习《乡土》为例,虽然书很薄,内容不算多,但我却花了好几个月去仔细研读。我通读、细读、反复读,用笔标注关键词和观点,写读书笔记。这样的学习方法让我真正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如何掌握得更好呢?
我的方法是反复细嚼慢咽,局部的深入理解加大框架的持续梳理。具体来说,我会先通读一遍书籍或文章,了解大致内容。然后从第二遍开始细读,认真理解每句话、每个关键词和观点。我会用纸质书和笔,把关键词和观点画出来或标注出来。每一章节我会反复读几遍,并写一两千字的读书笔记来帮助自己消化和理解。
除了阅读之外,我也会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比如经历了一个事情后我会复盘、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这些都可以视为我自己的思维训练。通过日常的思维训练我可以更深入地看问题并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三、结构化思维的培养
结构化思维就像是看问题的“显微镜”,能让我们既看到整体也能看到部分。当我们面对问题或现象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去分析而不是随意发表观点。这也是面试中经常考察的能力之一。
我平时会通过写读书笔记、分析案例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结构化思维。例如我会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如“宋江为什么推辞梁山老大”展开深入分析并回答核心问题“合法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不仅深入理解了问题还锻炼了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久而久之我逐渐养成了习惯理性看问题也更加深入。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和工作让我更能冷静应对问题同时也让我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有所创新。
四、影响认知与实践
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存档而是为了运用和实践。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算真正掌握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好处就在于它让我们更有耐心遇到问题能保持冷静同时也能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打法。
总之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