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蝇级”对扶贫公信力构成严重威胁
两年审计揭示出扶贫资金问题总额达七十多
根据审计署发布的2018年第一号公告,过去几年中,特别是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云南省的砚山、麻栗坡等11个县扶贫办在审核把关上存在疏漏,导致超过680万元的扶贫资金被欺诈。这一事件在移交至云南省监察厅后,纪检监察部门已对29名责任人进行了纪政纪处分。
事实上,这只是近年来审计署在扶贫资金监管方面所揭示的众多问题之一。据统计,2016年和2017年,审计署对37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了审计,涉及扶贫资金高达737.53,入户走访了1.82万个贫困家庭,并发现存在问题的金额高达70多。
需警惕的扶贫问题及其背后的风险
审计署农业司负责人指出,在扶贫工作中,其审计的特点是大多数资金直接惠及到普通群众,而且分布在各个乡村。这也就意味着,传统仅靠看账本的方式无法有效查找问题。他们需要走村入户,进行实地调查。
在实际审计中,他举例提到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者在执行时出现了编造资料、重复申报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存在通过PS技术篡改照片来骗取补贴资金的现象。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扶贫资金因无法发挥实际效益而被浪费的问题也更为隐蔽。
如有的地方在分配核桃树苗木时,由于当地气候、水源和种植技术等问题,导致苗木无法存活。然而地方并未吸取教训,仍继续购进苗木并强制要求种植,这导致了大量苗木被浪费。
该负责人还提到了一系列扶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包括执行不到位、资金管理不规范、项目招投标不透明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各级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并警惕的。
加强“拍苍蝇”行动,重拳打击扶贫领域
负责人强调说,与其他领域相比,扶贫领域的问题更多地发生在基层。在缺乏透明和有效监管的环境下,一些基层利用职务便利,利用危房改造、低保等项目进行和侵占。
例如,有的村在危房改造过程中收取“好处费”或“报名费”,甚至有的村支书非法投标获取扶贫项目后偷工减料。还有地方挪用扶贫资金用于其他非相关项目或私自用于请客送礼等。这些问题都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推动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以提升公信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升扶贫工作的公信力,审计署提出要加大审计力度并推动形成一套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的机制。这意味着要更加透明地管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
未来一段时间内,审计署将特别关注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使用情况并加大对重点的审计力度。同时还会揭露并追责那些作风不实、不作为或滥用职权的问题。
该负责人还表示,“阳光是最好的剂”。因此除了加强审计工作外还要注重制度建设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安全和高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