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油废水是指含有油脂类(脂肪酸、皂类、脂肪、蜡等)及各种油类(矿物油、动植物油)的废水。此类废水具有较高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并带有一定的气味和色度,其成分复杂,且具有易燃、易氧化分解的特性。这些废水一般比水轻,难溶于水,是量大面广且危害严重的工业废水。
含油废水对水质、水产资源、健康、大气、农作物生产以及自然景观均具有潜在的危害。我国对含油废水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进行了严格规定,不得超过1mg/L。
油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悬浮油、分散油和乳化油。针对这些不同形式的油,处理含油废水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处理方法之一:沉降分离法
沉降分离法利用油水两相的密度差及油和水的不相溶性进行分离。这种方法在隔油池中实现,常见的型式包括平流式、平行板式和波纹板式等。隔油池的设计和水流状态对除油能力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处理方法之二:粗粒化法
粗粒化法是通过利用油水两相对聚结材料亲和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当含油废水通过粗粒化材料时,其中的细小油滴会聚结成较大的油粒,从而加快上浮速度。这种方法属于二级处理,常用的粗粒化材料包括纤维状和颗粒状等。
还有过滤法、膜分离法、浮选法、吸附法、凝聚法、盐析法、电解法以及生物化等多种处理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效果。
例如,过滤法一般用于二级处理或深度处理,常用的颗粒介质滤料有石英砂、无烟煤等。膜分离法则是利用多孔薄膜为分离介质,截留含油废水中的油及表面活性剂。而生物化则主要针对水中溶解油的处理,但需要做好预处理工作,以去除水中的悬浮油和分散油。
针对含油废水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方法组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油含量,保护环境和水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