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部门的支持下,承担着服务、后勤保障及业务支撑的重要职责,这是确保业务运作顺畅、目标与战略达成的关键因素。有句古话说的好:“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里所指的“粮草先行”正是对职能部门作用的形象描述。自古以来,其重要性被广泛认知。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职能部门的配置却面临诸多挑战。多数单位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较为粗放,管理风格单一,管理方法僵化,掺杂了不少人为性因素如个人主观性、随意性等,导致怨言与矛盾日益突出,干群间的信任度降低,基层主管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制约,这进一步影响了整个单位的一线业务与目标达成,最终波及单位效益与形象。那么,如何对职能部门进行科学的定岗、定员、定责呢?下面我们将分点进行详细探讨。
一、职能部门的岗位设定
岗位设定是确保部门职能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这需要根据工作任务属性、任职资格要求来设置相应的岗位。
1. 岗位设定的原则
岗位设置需遵循因事设岗的原则。即岗位的设立必须基于实际的工作需求,做到有事设岗,无事不设岗。
2. 岗位设置的要点
在设定岗位时,需要考虑任务属性、任职资格条件等因素。要确保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要求,同时避免出现职责重叠或模糊的情况。
3. 岗位设置的过程
首先需要梳理清楚部门的任务清单,然后根据任务属性对岗位进行界定和编号。接着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内容要求,并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
二、职能部门的定员管理
定员管理涉及到了人员数量的配置以及人员能力的匹配。
1. 定员的原则
包括工作饱和原则和人事匹配原则。工作饱和原则要求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同时也要避免人员浪费的情况。人事匹配原则则强调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匹配。
2. 定员的关键点
需要考虑如何确定岗位与人员数量的匹配以及如何实现岗位与人员能力的匹配。这需要对岗位职责及任务进行分析,同时对现有人员的能力进行盘点,确保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3. 定员的过程
包括分析不同岗位的工作量及所需人员数量,然后结合合理的工作时间来配置人员。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岗位的配置方式如一岗一人、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等。
三、职能部门的责任固化
在完成定编、定岗、定员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主体并对其职责进行固化。
1. 责任固化的原则
其中重要的原则是责、权、利相匹配。这意味着岗位的责任、所赋予的和所获取的利益应该是相互对应的。
2. 责任固化的要点
包括明确责任主体和岗位职责与内容。需要确定谁去担当该岗位并执行相应的任务,同时要明确这些任务的具体内容及完成标准。
3. 责任固化的过程
主管需要相关人员对岗位职责、任务、绩效标准等进行培训和学习,确保每个岗位的人员都完全了解并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