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

2025-04-2212:28:41综合百科1

戴武、赵长江

【聚才论道,共筑农业人才基石】

在农业强国的建设进程中,农林人才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支撑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需求,对农林人才培养实践路径进行创新和优化,已经成为教育革新和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

一、强化科教融汇,提升专业建设层次

要创新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其核心在于强化科教融汇,以此实现专业建设的新跨越。

对接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了响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呼唤,增设如生物育种科学、兽医公共卫生等新专业,填补农科紧缺人才的空白。依据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与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趋势,我们持续地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把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农林高校的学科使命,我们推动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鼓励专业突破传统界限,实现农工、农理、农医、农文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强化内涵建设。运用现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升级和改造传统涉农专业。打造智慧数字农业实验平台和创新中心等前沿平台,并建立“AI+”新农科课程教学中心,构建智慧农业类专业集群,推动“新农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发展。

二、推进产教融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农林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利用场站基地育人功能。发挥农林高校农场、林场和农业试验示范站等实践平台的优势,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场站教学提升工程。实践教学项目化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产教融合平台、产业示范基地相结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农林高校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教学、农耕专题实践、劳动教育、专业实训和就业创业等方面。

打造特色实践项目。结合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开展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驻点支教支农等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三、深化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综合是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未来农业发展需求,我们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产学研的融通。设置模块化课程和多类型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路径选择。

开辟人才培养实验区。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基地班、卓越班等载体实行分段式贯通化培养。聚焦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战略需求,采用导师制、学分制等培养模式,强化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

综上,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必须深化教育,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创新高等农林教育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