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的研发岗位好吗

2025-04-2113:19:05知识经验1

近期,深交所发布了关于北京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创业板IPO终止的通知,标志着上市计划的落空,北京又增添了一家上市失败的企业。

据了解,成立于2010年初,扎根于北京顺义区。该公司专注于提供小分子物化学合成CRO/CDMO服务,凭借其专业能力在业界崭露头角。

公司名字背后蕴藏一个小故事。其名为“”,源于公司初创时期由六位清华才子携手组建,其中五人来自清华大学的有机化学研究生项目,另一位则是大学老师徐春艳。

在适当的时间节点上,公司抓住了国内品市场快速扩容的机遇,加之行业支持,公司迅速成长。起初以物分子砌块研发起家,如今已拓展为拥有三大业务板块:物分子砌块、化学合成CDMO、化学合成CRO。公司构建了四大专业技术平台,助力研发创新。

的熠熠生辉,包括诺华、罗氏、强生、拜耳等国内外知名企,展现出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至2014年,公司已实现近的营收规模,并成功完成六轮融资。其中,2017年9月更是获得了2.5的B轮融资。随后在2018年和2020年,公司又相继完成C轮和D轮融资。在提交IPO之前,公司已累积融资金额不菲。背后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招商银行等知名机构。

截止2023年,公司员工总数达到91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过半,凸显出公司对研发的高度重视。

从近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表现稳健。自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公司的净利润指标完全符合创业板业绩要求。

公司的IPO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其申请于2022年6月获得受理,随后在7月进入首轮问询阶段。在问询过程现了一些波折,但最终在2023年11月过会。然而过会并不意味着成功上市的终点,由于未完成注册或注册成功的不确定性,公司最终选择撤回IPO申请。

原本计划通过IPO募资10.04的,原计划将资金用于烟台小分子创新CDMO基地的建设项目。

对于外界的疑惑,为何业绩稳健且已过会的最终上市失败?这主要与两个核心问题有关:

第一是研发费用的认定问题。虽然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保持在行业正常水平,但在具体费用的归类上出现了争议。部分研发人员同时参与生产工作,这也引发了费用的界定模糊。

第二是业绩的持续性疑虑。虽然公司的CDMO业务持续增长,但其他两项业务却在下滑。并且CDMO业务中新客户的销售占比逐年下降,这使得市场对公司的长期业绩持保留态度。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