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时刻,即便我曾精心准备过措辞,有时仍会遭遇大脑的短暂空白,或是言不达意的情况。事后,我总会因未能清晰表达而感到惋惜。这种情况,在繁忙的职场中并不鲜见。
这是一个长久困扰我的问题,不论是工作汇报、参与讨论,抑或是与上级交流分享观点,我都可能变得语无伦次。相较之下,当看到其他同事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时,我内心更感焦虑,恨不得找个地方隐藏起来。尤其是在初入职场的那几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尽管现在有所改善,但每逢正式场合,我仍会感到紧张。
面对这种身体的自然反应,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要解决这种紧张感,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应对策略。现今市场上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慌张的技巧和方法,虽然能暂时缓解问题,但并非治本之策。治本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力量。
仔细思你会发现,我们之所以感到慌乱,其根源在于我们对事情的结果抱有预期和设定了标准。担忧自己的表现无法达到预期标准、担心事情发展会失控以及自己的期望落空是造成我们“慌”的主要原因。当你预感到可能会感到紧张时,建议你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预定的目标是否设定得恰当?
2. 是否已经充分准备以达成这个目标?
这样问自己后,你会推演出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你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胸有成竹到无需担心;二是你发现准备不足或无法完全掌控。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接受现实吧。毕竟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完全受我们控制。
但这里所提及的“准备”并不是单纯地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对于如何更充分地准备,有以下三个简单的改进步骤值得一试。
1. 将要表达的内容写下来,并在讲话时遇到困难时可以参考稿件。
2. 在实际发言前进行多次预演,听取同事和朋友的意见并反复练习。
3. 讲话结束后询问同事和朋友的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
通过多练习和充分准备,我们可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结合深呼吸等心理调适方法,我们或许能逐步克服内心的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