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纽带之缺失
赵女士的初二女儿蕊蕊,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一种令人忧心的自我中心倾向。每当回家,她习惯性地忽视书包的放置,疏于家务,反倒经常抱怨自己疲劳。周末购物时,赵女士在超市购买的零食堆满购物车,但女儿的独享态度让人觉得距离感明显。
某日,女儿放学归家直言肚饿。赵先生因此特地去肯德基购回全家桶套餐。女儿埋头独自用餐,旁若无人,竟全然未察觉身边有她的父母。这样的情景令赵女士心生怅然,她深感女儿的自我中心态度已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为何孩子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
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表现与其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往往成为全家的焦点,家人为其付出却往往被孩子视为理所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习惯了注与宠溺,以至于长大后难以体察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
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父母倾注所有爱的未能孩子如何去爱。家长在给予爱的亦需调整教育方式。这包括教导孩子学会感恩、懂得付出,让他们体验到关心他人的快乐,从而在生活中学会体贴父母。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要让感恩之心根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感恩的氛围,比如当妈妈为爸爸提供帮助时,要听到礼貌的“谢谢”;爸爸送孩子礼物时,应告知这是对父母的回馈。
借助节日加强感恩教育
应充分运用各类节日作为加强感恩教育的契机。如春节期间,应教导孩子珍惜并感谢长辈及亲朋好友的礼物。这些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传递。
引导孩子学会给予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给予就变得更为自然。父母可适时“示弱”,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假装拿不到高处的东西时请孩子帮忙;或是让孩子倒一杯水以表达关爱。在孩子给予的过程中,家长应及时给予感谢与鼓励,这样孩子在付出中会感受到快乐。
期望与呼唤
愿每个家庭都能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与付出。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更加懂得尊重与理解父母,珍惜与他人的情感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