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态脸”之所以可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保留了婴儿时期某些特征——大眼睛、圆脸、小鼻子小嘴巴、比例失调等,这些特征触发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无保护、需要关爱的婴儿的天然亲近感和保护欲。这种可爱感确实非常吸引人,并且在初次接触时会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然而,这种“可爱模样”能保持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谈论的是哪个物种,以及是从哪个角度定义“幼态脸”。对于人类来说,“幼态脸”是相对持续存在的,因为人类有较长的婴儿期和童年期。婴儿的典型面貌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化,但成年后,某些婴儿特征依然会保留,比如相对较大的眼睛和较小的鼻子,只是比例会趋于成熟。
对于许多其他哺乳动物,幼态脸在生命早期非常明显,但通常会随着生长发育而迅速变化,成年后的面貌与幼年时差异巨大。例如,小猫、小狗的幼态脸在它们长大后会逐渐“成熟”,眼睛可能变圆、脸变宽,鼻子和下颚也会发育得更符合成年特征。
此外,从社会和心理角度看,“幼态脸”带来的“可爱感”可能会随着个体的熟悉度、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而变化。最初的新鲜感和喜爱可能会逐渐转变为更成熟的欣赏或亲情的爱,这种情感上的“保持”是持久的,但视觉上的“幼态脸”特征本身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如果从纯粹的物理面貌特征来看,“幼态脸”的明显程度在不同物种和个体生命历程中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但如果从它引发的情感反应和人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来看,这种“可爱模样”所代表的无辜、脆弱和需要保护的形象,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是一种恒久的情感符号,其影响力可以跨越个体生命,持续存在于文化和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