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新一季的《奇葩说》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辩题浮出水面:关于奇葩星球计划推出的“前任点评”APP,你持何种态度?
辩论的氛围,辩手们的言辞时而灵动有趣,时而情深意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个APP的推荐机制,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消费领域的“大众点评”。
在思考一家餐厅的美食是否可口时,“大众点评”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早已成为食客们外出就餐的重要参考。自2003年创立以来,它以“美食推荐”为定位,赋予了用户发表消费评论的自由。这也使得它在数年的发展中,即使流量充沛,却收益有限。
它的对手,成立于2004年的口碑网,虽然也得到了融资的支持,但大众点评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评价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细心的观察者发现,近年来,“大众点评”似乎在逐渐改变其原有的味道。
在初步的市场扩张后,平台的规则制定似乎更多地偏向了单方面决策。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差评不被处理,优质餐厅因此被埋没;不花费推广费用,再美味的食品也难以被推荐给大众;普通食客的评价即使再精彩,也难以抵挡美食大V的影响力;甚至出现了好评可以购买,差评可以删除的潜规则。
这些现象使得我们开始质疑:谁才是真正的大众?我们又该如何辨别那些真正客观的评价?又如何避免那些恶意的差评呢?
在《奇葩说》中,有一个观点引人深思:若有了“前任点评APP”,人们能迅速了解一个人的优缺点,但这也意味着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相处中最宝贵的部分——时间的酝酿。同样地,爱情、情感或许是所有事物中唯一不宜加速的。吃饭也是如此,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意外邂逅的小店往往更加吸引人。
对于那些依赖于“大众点评”做出选择的食客们,我们应该保留自己的思考能力。无论是餐厅老板还是普通食客,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的味蕾最基本的待遇。如果说,“大众点评”已不再是那个可以闭眼跟随的地方,那么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拥有一双的慧眼。
与此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大众点评”的含金量下滑,是否会催生一个更加让人信服和参考的“小众点评”平台呢?我们是否需要更加专注于寻找那些真正符合自己口味的美食呢?
在探索美食的路上,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要让“点评”成为我们选择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珍惜每一次与食物的邂逅,享受每一次味蕾的盛宴。
如此一来,无论是“大众点评”还是未知的“小众点评”,都只是我们探索美食路上的一个参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