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从一些令人不太舒适的“趣事”开始说起。近期,一则餐饮企业创始人在微博上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提到公司的加班现象,并称自家的团队实行的是“715、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具体来说,员工每周工作7天,每天时长达到15小时,且常常需要夜间。这一言论立刻激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接下来的一条新闻发生在今年7月,涉及到前火箭少女成员郭颖。她的公司会议录音被曝光,老板朝在会上对她的外貌和业务能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郭颖透露,老板经常对她进行指责,当她提出解约时,老板回应了冷漠的“情况了解,不要作死”。这些事件不禁让我们思考职场中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出今要讨论的话题:职场PUA。我们需要了解原始的PUA是什么意思。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但后来,这个词汇被衍生出职场PUA,指的是在职场中,上级对下级实施的精神控制。这种控制源于恋爱的搭讪学,在职场上则表现为领导通过打击员工的自信,以实现对员工的精种控制。
那么,哪些人容易遭受职场PUA呢?从经验上看,职场新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这种影响,因为他们往往谦虚好学,对很多事情还处于摸索阶段。根据今年智联发布的关于白领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职场PUA并不局限于新人,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和职位。
特别是传媒行业和金融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作强度较大、竞争激烈,更容易出现职场PUA的现象。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老板相当人性化,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得以安心工作。
如何区分正常的批评教育与职场PUA呢?职场PUA常常表现为对员工进行人身攻击,如“你有什么用,这都做不好”、“你做的事情一点价值都没有”等言语。而正常的批评教育则非常具体,会明确指出问题的所在和改正的方法。
一些公司规章制度上的PUA也需要注意。例如最近一个名为渝钒钛科技的公司让员工签署的《奋斗者自愿申请书》,要求员工自愿加班并放弃相关权益,能力不足时接受公司淘汰等。这种明显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是职场PUA的一种表现形式。幸运的是,该公司已经对此做出了回应并正在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
当“奋斗”在职场中被滥用时,“奋斗精神”便被解构。如果这种风气被更多用人单位接受并常态化,它将成为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枷锁。面对这种情况,劳动者可能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离职?其实,职场PUA的可怕之处在于往往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