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伊始,诸多学校围绕整本书备课、单元备课以及课时备课,构建起完整的备课体系。教师个人的常规备课、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的团队“四定”集体备课,以及各级名师工作室主持的集体备课,共同构成了各有侧重的备课生态。对于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常常面临“鸡肋”困境:弃之可惜,执行却味如嚼蜡。集体备课自身携带或潜伏着可变异的带病基因,需要深入剖析问题所在,迅速找到“病灶”,并采取措施消除“癌细胞”。为此,笔者尝试构建常见集体备课带病基因图谱,以期恢复其活力与功能。
病理分析一:集体备课的视野狭窄,课程资源更新滞后,缺乏对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教师未能根据校情制定学科课程实施纲要。
应对策略:有条件的学校应教师开展研学旅行,拓宽视野。设立校本教研员,开展暑期学科教师备课工作坊。以A校语文学科为例,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详细、具体、可测、分层的学养目标,并将知识导学案转化为思维导学案。
病理分析二:集体备课碎片化,缺乏系统主题的有效整合。
应对策略: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统筹规划教研组集体备课策略。聚焦学科课标目标、级段目标与本册目标分解,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每单元教学前,教师要进行单元备课,侧重详细阅读单元教材,熟悉单元总目标,制定单元教学策略。对课标、教材进行立体解读,遵循拆解结构、内容等原则。
病理分析三:个人初备与合备的侧重点不明确,导致集备研讨时与个备内容重复。
应对策略:初备突出“五个围绕”,集备抓好“五个方面”。个人复备突出“备学情”,课上续备突出“备生成”,课后补备突出“备反思”。
病理分析四:集体备课时多采用“加法”思维,缺乏“辩课”“洗课”环节,导致课上不完。
应对策略:同伴之间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辩论和选择优化后的设计模块。采取逆向思维,对内容进行取舍、瘦身和整合,沉淀出本质和精华。
病理分析五:备课模式单一,思维同质化严重,教师缺少专业引领和新鲜面孔。
应对策略:轮换集体备课形式,采取多种方式集思广益。邀请外校名师参与答疑解惑,发挥“杂交”优势。
病理分析六:缺乏备课资源库和资源利用意识,每次集备都是从头开始,效率低下。
应对策略:充分利用教育网络建立备课资源库,鼓励教师整理、修订自己的教案、课件。每次集备时,先调出校方最优教案和外校名师设计,提高效率。
病理分析七:集备时资源共享却演变成课时分工复制行为,导致使用不顺手和课堂效果不佳。
病理分析八:集备讨论时缺乏科学流程和高效合作讨论策略,容易偏离主题。
应对策略:引入“六顶思考帽”、鱼骨头图分析法和思维导图等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讨论质量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