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电缆穿管敷设规范要求

电缆穿管敷设规范要求

(1)电缆导管种类繁多,包括钢管(镀锌钢管)、塑料管(UPVC硬塑料管)以及波纹管等。组合排管则更为丰富,包括塑料复合管(如波纹管、CPVC管等)、玻璃钢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等。这些导管各有特色,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

(2)电缆导管的连接方式也各不相同。钢管通常采用套管电焊连接,硬塑料管则采用承插或套管胶水连接。波纹管则采用对接胶带和承插连接。塑料复合管则可采用承插、管箍、热熔或电熔连接。石棉水泥管采用管箍或套管连接,玻璃钢管和混凝土管采用承插连接,陶瓷管则采用法兰连接。这些连接方式确保了电缆导管的稳固和安全。

(3)在电缆保护管的设置上,当无特定设计要求时,仍需要在特定情况下设置电缆保护管。比如,当电缆需要引入或引出建筑物、隧道、沟道、电缆井等穿过楼板及墙壁处时,就需要使用电缆保护管。电缆与各种管道、沟道交叉处,以及电缆引出地面距地面2m以下时,也需要设置电缆保护管。

(4)电缆保护管的内径要大于等于电缆外径的1.5倍,以确保电缆的安全运行。

(5)在引入和引出建筑物、隧道、沟道、电缆井等处的电缆保护管,通常需要采取防水套管措施。硬塑料管与热力管交叉时,需穿钢套管。而金属管埋地时,则需要刷沥青进行处理。

(6)在敷设电缆保护管时,应将其置于热力管的下方。与地下管道、沟道和道路、铁路交叉处的距离需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确保电缆的安全运行。

(7)保护管的切断工作应采用切割机,切口处的卷边和毛刺应去除,以确保管道的平滑和安全性。

(8)钢管的弯制需要借助弯管机,而硬塑料管则采用热煨法。弯头的数量有一定限制,加工后的弯扁度不宜超过管子外径的10%。明配管和埋入混凝土管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子外径的6倍,埋地管的弯曲半径则不宜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

(9)在钢结构上,不得进行支架的热熔开孔,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0)在无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电缆管支持点间的距离不宜超过3m。在电缆管弯头中点处以及距电缆管终端或箱盘柜边缘150~500mm内,应设置固定管卡。

(11)当硬塑料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m时,应加装伸缩节,以确保管道的正常运行。

(12)电缆保护管的施工方法包括开挖埋管法和非开挖埋管法。非开挖埋管法采用顶管(适用于钢管)和定向钻管(适用于钢管和热熔/电熔连接的塑料复合管)技术实现。

(13)电缆排管一般按需要的孔数分为2、4、6、8、10、12、14、16孔等形式。除混凝土管外,电缆导管宜采用排架固定。排管埋地敷设时,需进行沟底基层处理、管端口处理、包封(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灌注)以及夯土回填等步骤。

(14)在电缆排管的特定位置,如直线距离超过50m处、排管转弯处和分支处等,都需要设置排管电缆井。排管通向电缆井应有适当的坡度,以便管内的水流入电缆井内。


电缆穿管敷设规范要求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