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自己创新故事素材

自己创新故事素材

从将乐县动车站出发,我们一行人前往大南坑柴窑所在地。穿行于漫山林木,越过高山,一路上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到达大南坑后,这里古树参天,溪水潺潺,仿佛是一个制陶的宝地,柴窑就隐藏在山脚。

工人正在陈振云的窑厂里建设将乐窑展览馆。该展览馆一楼将展示数千件精美的柴烧瓷器,并设有互动区,供参观者学习交流;二楼则提供陶瓷创作区,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胚土。

走进陈振云的临时陶瓷展览室,我们发现了三个残缺的陶瓷。这些是陈振云在村里挖掘出的,根据胎骨和形状,他认为这些陶瓷属于唐朝时期。据将乐县志记载,自唐至元代,大拔、高滩、水南等地就有陶瓷窑的存在。

陈振云家族从事传统柴窑陶瓷烧制已逾三百年。陈振云从小在柴窑陶瓷厂长大,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制陶技艺,对陶瓷制作有着深厚的悟性。他初中时就能独立制作完整的陶瓷,展现出了非凡的制陶天赋。

2012年,表哥的一句话触动了陈振云的心弦。当时陈振云在厦门工作,这番话让他对陶瓷制作产生了强烈的眷恋。陈振云表示,小时候村里热闹非凡,全村人都忙于制陶。现在村里只剩下他们一家还在坚持。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继承这门传统技艺。

陈振云的人气产品——青白瓷,晶莹透亮,深受游客喜爱。面对老旧的柴窑厂,陈振云决定先外出学习,前往福建省德化县、江西省景德镇市等地学习制瓷技艺。他参加了美术学院举办的培训班,系统学习陶瓷制作技艺,博采众家之长。

柴窑设在山脚是为了方便运输。从前,当地村民会把瓷器绑在木阀上,顺着河水漂送到顺昌县境内,再通过各种方式售卖。如今,虽然前往大南坑仍是山路崎岖,但来拜访、定制陶瓷的商客却络绎不绝。

近年来,陈振云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荣获多项荣誉。光环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拉坯、修坯、晾晒、绘画、上釉、烧窑……经过80多道工序,土才能变成瓷。

陈振云坚持使用柴窑烧制陶瓷,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他研制出了能在明火上使用的瓷制烧壶,调整了瓷土的配比,提高了大瓷器的烧制成功率。他还将“将乐窑”和本地野茶结合,开启了“茶+罐”的茶瓷融合创新之路。

陈振云把传承陶瓷文化带到了中小学生课堂。他与将乐县职业中专学校合作创办陶瓷专业,每周两节课,向学生讲述“将乐窑”的历史,传授柴窑炼制技艺。目前已有200多名学生学习了陶瓷烧制技艺。


自己创新故事素材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