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化肥农的使用日益加剧,野生田螺资源逐渐稀缺,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场对田螺的需求却不断攀升。为此,开展田螺养殖,特别是稻螺综合种养,其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稻螺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种养的完美结合,它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稻田内,依据田地大小开挖出“十”或“井”字形的田沟,沟的深度和宽度维持在0.3至0.4米之间。在靠近田埂的边缘,还需挖掘深度在0.6至0.8米之间的集螺坑,其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稻田的大小,集螺坑的数量可以设定为一个或多个,但集螺坑与田沟的总面积不得超过整个稻田面积的10%。
为了加固种养的单元,我们利用稻田开挖沟坑的泥土来加固、加高、加宽外围的田埂,确保其坚固耐用,防止渗漏和倒塌。田埂的高度需超过田面0.6至0.8米,顶部宽度在0.4至0.5米之间,坡比小于1∶1。为方便机械化作业,我们在主干道与田头之间留有一条3米宽的机耕道,并在下面铺设两根直径为0.8米的涵管。
每个种养殖单元都拥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水和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并呈对角线位置。进水管道建在田埂上,直径适中,并在其终端安装长型网袋以过滤掉可能的敌害生物。排水管则位于沟底部,穿过外围的田埂接入养殖区的总排水渠,并安装防逃网罩以保证田螺的安全。
在种螺放养前,我们需要对稻田进行清田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之后,进行施肥,以鸡粪和稻草为主的堆肥以及碳酸钙的添加来保持土壤的pH值呈中性。
选择田螺时,应确保色泽灰黑、壳薄肉多、完整无伤、体质健壮的圆田螺作为放养品种。放养时间通常在3月底至4月初,种螺的规格要一致,一般为30至40只/公斤,每亩放养200公斤。
田螺是杂食性的生物,它们主要以土壤中的微生物、底栖硅藻和藓类等天然饵料为食。我们还需要定期投喂精饲料和堆肥来补充其营养需求。根据稻苗的生长情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但要注意避免使用碳酸氢铵肥料。
在稻螺综合种养过程中,水质的调节至关重要。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在30厘米以上,特别是在繁殖季节要保持微流水状态。高温季节则更需要流水养殖来确保田螺的生长环境。水稻的生长也需要根据生长阶段调节水位。
关于田螺的疾病预防,除了缺钙软厣和螺壳生长不良外,一般无其他疾病。主要需要预防蚂蝗偷食田螺。对于其他潜在的敌害生物也要进行防控。在种养过程中禁用除草剂,通过调节水位来防治草害。如果必须使用农,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并降低物浓度以避免对田螺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