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十一月七日(农历甲辰年十月初七)凌晨六时二十分,迎来立冬节气。立冬,是秋季和冬季的分水岭,是冬季的开始。此刻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而立冬则总是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到来。立冬代表着自然万物的冬藏之意,表示着生命的静息和积蓄,以及从湿润秋季向阴雨寒冷的冬季气候的过渡。
“立冬”的划分除了常说的“节气法”,还有以气温为标准的“气温法”。按照传统,“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万物进入休养和收藏状态。而按照“气温法”的划分,当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以下时,也表示进入了冬季。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开始结冰,二候土地开始冻结,三候野鸡变成大水中的蜃。立冬时节的主要农事活动包括浇冬水、进行冬耕以及积肥等。
立冬,寓意着季节的更替、冬天的开始,它是与春分、夏至、秋收并列的“四立”之一。从播种到耕耘,从夏收至秋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收获,而到了冬天则进入休养和收藏的状态。立冬不仅是中间非常重要的季节节点,也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有祭祖、饮宴、迎冬等民俗活动,同时也形成了吃饺子、吃甘蔗、吃生葱等食俗。
自古以来,立冬都被人们高度重视,各地庆祝活动也十分丰富。立冬这一天,过去辛勤工作了一年的人们会利用这一天稍作休息,享受一下家庭的团聚和欢乐。有句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正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
在立冬的习俗中,各地还有许多独特的庆祝方式。如北方地区在立冬时腌制大白菜等蔬菜,不仅延长了蔬菜的保存时间,也变换口味调剂了胃口。而在南方一些地方,人们则有酿黄酒、扫疥、冬学开学等习俗。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的人们,都有在立冬时节享受一顿美食的习惯。比如吃涮羊肉、咸肉菜饭、吃鸭子等,这些食物都富含温补之效,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
立冬时节也是文人墨客们吟诗作画的好时节。古人有诗云:“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又有“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之句,描绘出立冬时节的美景与人们享受生活的情景。
立冬不仅是季节的交替,也是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这一天,无论南北东西,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气,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综合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