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成语红杏出墙是啥意思

成语红杏出墙是啥意思

在宋代的文学大家宋祁的妙笔之下,关于杏花的描绘别具一格,其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人们呈现了春日的美妙与杏花的绚烂。而杏花之美,亦成为了历代诗人所钟爱的题材,留下众多传世之作。

诸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下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杏花的魅力。还有僧人志南在《绝句》中描绘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雨后的美景。

刘彤在《临江仙・千里长安名利客》中更是以“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来形容杏花的繁盛。这些诗词都突显了杏花在春天里所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

为何这样一种美丽的花朵,其词意在后来竟发生了变化呢?竟衍生出了一个成语“红杏出墙”。

成语“红杏出墙”的来源,可追溯至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原本是在赞美春天的生命力,但成语却暗指女子不守妇道。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原来,“墙”在诗歌中是现实存在的障碍,但我们可以引申理解为社会规范与秩序。“出墙”便被赋予了不守规矩的含义,进而被解释为不守妇道。

更何况,在《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夜半幽会也与“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首小曲“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更是突显了“墙”的角色。

花朵再美,也需要有适当的欣赏者。红杏开得再热烈、再美好,也应该静静地绽放在院落的墙内。若红杏随意开出墙外,便会打破这种美好与宁静。同样的道理,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期望是内敛、静待贤良男子的出现。若女子行为超越了这种规范,“出墙”便会使女子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难免带有轻浮之嫌,因此被视为不守妇道。

美丽的杏花与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成语红杏出墙是啥意思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