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别人帮助的话语

2025-04-1701:43:09百科知识1

来源:观察者网

《大西洋月刊》3月20日的一篇文章,原标题为《寻求快乐,不妨请人相助》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他们表面上看似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比如我曾遇到的一位年长的亲戚,她总是热情地邀请我享用她亲手烹饪的美食,在我生病时,还会端来鸡汤守在床边。她有一个让人费解的习惯,那就是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

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能够增加他们的道德光辉,但事实恰恰相反。拒绝接受他人的善意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这种行为让施善者独自享受“慷慨”的道德荣誉,却让受惠者承受着无法偿还的负感。真正的善行与受惠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暖的互动,能够带来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显示,善行确实能带来幸福感。当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对陌生人做一些随性的善举,比如帮忙开门等,结果发现受惠者展示真诚笑容的比例是未接受善意的四倍。施善者也因为自己的善举而感到更加快乐。

既然善意能提升幸福感,那么我们不妨通过让他人帮助自己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因为怕麻烦别人而难以开口求助。但实验发现,实际上那些帮助别人的人往往比我们预期的更乐意提供帮助。他们并不觉得这是麻烦,反而因为助人而获得了情绪上的提升。接受他人的善意,甚至向他们请求一些小帮助,是让一个人变得更快乐的方法之一。

在合理求助与滥用他人的善意之间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合理的请求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但过分或频繁的请求则可能让人从“朋友”变成“索取者”,最终被人疏远。一旦请求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善意就可能被视为一种被利用的感觉,关系也会因此变得紧张。

当我们感到难以接受他人的善意时,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比如尝试去理解他人的好意并尽量接受它。我们也要学会辨别真正的善意与别有用心的企图。我们可以通过回馈的方式让善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不仅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升。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