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一港之岸。那清新而又带着凉意的空气中,参杂了鱼的腥味、机油的气息,还飘来了一缕让人不禁皱鼻的白酒香气。码头上,一群卸货归来的工人围坐在一张粗糙的桌边,手着满载廉价白酒的玻璃杯,嚼着油腻的卤肉或饼子。他们的脸上显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但其间又隐约透出几分满足。
邻近的早餐铺老板,带着欢快的表情递来一盘炒得香脆的花生米,还不忘调侃道:“喝完回去睡个好觉,晚上又是一条好汉!”他们的笑声里,似乎把这一刻的苦与乐都融入了杯酒之间。
这便是码头文化中所谓的“早酒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夜晚劳作之后,一杯酒下肚,他们便昏昏然睡去,仿佛那杯廉价的白酒洗刷了他们所有的疲劳与生活的压力。
深知这样的生活并不健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的透支。他们为何仍要坚持呢?
答案,虽令人心酸,却也真实:因为除此之外,日子便无法继续。这杯“早酒”不仅是用来缓解疲劳的,它更像生活中难得的“正向回馈”,为生活带来短暂的慰藉,是困苦人生中的一点小确幸。
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与码头工人并无二致。
那么,我们生活中的“早酒”又是什么呢?或许是下班后沉浸在一场网络游戏中、是熬夜刷到凌晨的短视频狂欢、或是连续数小时的综艺马拉松。尽管明知这些对长远的人生毫无助益,但我们却依然难以割舍。因为我们需要在这些负面的回馈中寻找那一丝丝的“甜”,来抚平心灵的皱褶。
正如一座巨大的西西弗斯山,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推着自己的石头。而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之事,如工作的乏味、生活的压力等,犹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困住。久而久之,那些曾经想要挣扎的念头逐渐被消磨殆尽,适应便成了唯一的生存策略。
适应,既是人类最强大的能力之一,也是最危险的陷阱之一。习惯带来的“自然”,并不一定是好事。真正的苦应当让人感到痛苦,但当我们习惯了苦,甚至适应了苦,便很难再对它产生不满。
日子再难也觉得“尚可度日”;生活再差也觉得“尚可接受”。甚至当年那些让人心生不安、不甘心、不认输的灵魂之力,也终将在漫长的苦难中被磨平、被压制、直至彻底消失。
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囚犯布鲁克斯一般,他在中度过了一生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这并非因为他被高墙所困,而是他的内心被“化”了。我们呢?或许没有真正的高墙环绕但我们心中的“看不见的墙”却更加令人绝望。
当这些“高墙”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最危险的并不是它们的存在而是我们习惯了它们、离不开它们。有人问既然适应了就不再痛苦为何还要改变?答案就在于人生的所有可能性都源于对现状的不满。
如果你觉得生活“尚可度日”、痛苦“尚可忍受”、现状“尚可维持”,那么你的人生或许就止步于此了。所有的努力、挣扎、进步都是因为我们对现状有期待对未来有渴望。如果这种渴望被磨灭生命力也就随之枯竭了。
改变并不容易走出舒适区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苦痛。就像码头工人要改变喝早酒的习惯去适应清晨读书、运动的生活一样会感到更加痛苦甚至无所适从但人生的可能性恰恰藏在这些不适之中。
我们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一下子所有的习惯而是学会为自己创造新的“正向回馈”。比如在工作之余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或者在熬夜刷短视频时给自己定个时间上限又或者在生活中寻找那些能让自己感到成长和充实的时刻。
一点一滴的积累从一丝微弱的光开始将生命的轨迹从“适应苦”引向“追求甜”。人生的真正难题从来都不在于外在的苦而在于我们的灵魂是否接受了苦是否屈服于苦甚至是否忘记了追求幸福的能力。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打破高墙的力量去追寻那些真正让生活鲜活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被习惯所定义的生活答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适应而在于追求那些让生命充满活力的东西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并非是被西西弗斯所困而是在勇敢地寻找新世界的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