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艺术的瑰宝丰富而辉煌,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书法、绘画、音乐、剪纸、美食等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它们都是我们文化传承的珍贵见证。若以实物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艺术为文化珍宝,那么那些仅靠口口相传的技艺更是显得尤为珍贵。
口技,这一古代民间仿声艺术的瑰宝,表演者运用口、舌、喉、鼻等面部器官,惟妙惟肖地摹仿出各种声音。技艺高超的表演者甚至会使用腹语术。一场成功的口技表演,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其艺术韵味更胜过舞台上现在表演的话剧。
在历史的长河中,口技曾是清代“百戏”之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曾接触过清代文人林嗣环所著的《口技》一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和令人震撼的表演,让我们对表演者的功力深感折服,也对作者的笔墨形神毕肖感到敬佩。
在口技表演中,表演者通常不直接露面,而是隐藏在布幔或屏风之后,仅凭声音感染听众。林嗣环在文章中清晰地描述了表演者的简单道具:一桌、一椅、一扇和一抚尺。这些道具表明,接下来的表演将完全依赖于表演者的口部发出声音。
文章中描绘的场景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之后的声音描述更是绘声绘色,声声入耳。尤其对于表演者强悍的声带技艺,我们感到十分。一张嘴,七种声音同时发出,这无疑展示了发声的奇妙。其中提到的“床声”引发了我们的好奇。
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床声”实际上源于文章中被课本删减的一段描述。在这段被删减的文字中,描述了妇人摇动其夫,从而产生了床的声音。这一细节的补充,让我们更加明白口技表演者如何将生活中的声音融入表演中,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真实。
尽管课本删减了这部分内容,但就整体而言,这种删减是合理的。当我们跳出课本,从更广泛的角度去了解传统艺术时,我们会发现被删减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解释了“床声”的来源,突显了口技表演者对声音的精细把控。口技作为市井文化的一种形式,必须接地气,带有生活的表演会更加受欢迎。被删减的这段描述正是生活烟火气的体现。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避讳谈论男女情事,但在传统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真实是重要的追求。从唐诗到元曲、明清小说,对男女情事的描写逐渐增多。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传统艺术,探索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趣味。
传统口技艺术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以声音为媒介,将生活的点滴融入表演中,为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