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人们日常所说的“正月”二字,您是否曾深思过其中的历史渊源呢?那这个“正”字为何又读作“征”音呢?背后隐藏着一段与秦始皇息息相关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六国的统一大业。在这次统一过程中,秦始皇不仅规范了度量衡和文字的使用,还对语言发音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古代有着避讳制度,即不可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根据周朝的礼仪“讳名不讳姓”的规矩,秦始皇嬴政的“政”字便需加以避讳。秦始皇因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他将避讳制度执行得更加严格。
避讳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例如在汉代,为了避刘邦的讳,将“姮娥”改称为“嫦娥”;唐代因的“世民”二字,《世本》被改名为《系本》。到了宋代,避讳更为严格,甚至出现了如“丘八”指代“兵”这样的隐语。古人为了避讳可谓费尽心思,如敦煌文书中记录的缺笔、改形、空字等方法,就像是在玩一场文字密码游戏。明代编纂《永乐大典》时,编纂官们需牢记本朝二十代帝王的名讳,稍有差池便可能招致大祸。虽然避讳制度是语言上的禁忌,但它也催生了汉字艺术的独特发展。
如今,“正月”这个词的读音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音韵。在陕西,老者们常说“正月里来是新年”,其中的“正月”正是读作“征”音。这一读音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印记。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文献中,“正”字被刻意倒写的情况也可见一斑,这同样与当时的避讳制度息息相关。在岭南的茶楼里,说书人更是会特意提醒听众遵循古老的读音规矩:“正月”应读作“征月”,这是秦始皇定下的规矩。
从古至今,“正月”读音背后的历史和避讳文化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