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秋季已至深秋,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此即言明,白露之后,天气开始真正转凉。
尤其是在夜晚,那股寒意更是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所言非虚。
在白露微凉的夜晚,诗人们总是被无限的愁思所困扰。在白露时节,众多诗人写下过诗词,无论是洒脱还是愁苦,都有深刻的内涵。其中最广为传颂的便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句深深触动了游子的心弦。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其凄凉的边塞秋景为背景,从戍鼓和孤雁的声息入手,以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幅秋夜边塞的凄凉画面。诗中提到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更增添了整首诗的悲凉氛围。
为何诗人会选择“雁”这一意象来描述呢?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离群的孤雁象征着亲友的分离;二是秋日南归的大雁与诗人无法归乡的心情相互呼应,无形中加深了诗人的愁苦;三是自古便有“鸿雁传书”之说,也许诗人也希望通过大雁传递他对亲友的思念。
全诗的核心在于颔联两句,诗人所有的情感都由此生发。诗人望着今夜清露盈盈,明白白露时节已至。他抬头望向天空中的明月,总觉得它不如故乡的那般明亮。正如王昌龄所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但杜甫此处所言却是真挚的情感流露。
颈联两句,诗人直接表达叙事抒情。他的弟弟们因战乱流落各方,家园被毁,他无法得知亲友们的安危。最让人心痛的是“无家”这两个字,它不仅代表着家园的毁坏,更暗示了与兄弟的分离。
结尾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他渴望给亲人写信,但却不知寄往何处。战乱依旧不止,他的心中充满了担忧。
整篇文章虽未直接言及愁思,但愁情已溢于言表;虽未明确写思乡之情,但思情却如丝如缕,这足以见得诗人的笔力之高妙。读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是否也回忆起了远方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