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漫步时,你定会发现许多食品的背后隐藏着两大重要的“密码”——“营养成分表”与“配料表”。理解这两者的奥秘,我们便可以更为科学地挑选零食,从而避免那句“没吃什么就胖了”的无奈之语。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些表格中的知识。
能量,作为衡量食物是否易致我们发胖的关键指标,是最直观的能量读数。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对比:每次当我们享受一碗米饭时,它的能量大约为116kcal或486kJ。通过此参照物,我们可以轻松估算吃下一份零食所摄入的热量相当于几碗饭的份量。
以一袋薯片为例,其标注每100g含有2301kJ的能量,相当于4碗多的米饭。这告诉我们其能量相当高,不宜频繁食用。请记住在计算时注意单位份量的差异,例如每100g与每30g的区别。
再说说钠,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盐分”。这包括了食材本身的盐分以及零食加工时添加的盐。在挑选零食时,有两个关键标准需要注意:
1. 每天钠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2000mg。
2. 钠的NRV%(营养素参考值)最好不超过能量的NRV%。
表格中的NRV%指的是食品中该营养素的含量占每日所需摄入量的比例。以一桶泡面为例,每100g含有的钠量占一整天所需钠的115%,远高于其能量NRV%的21%,这表明泡面属于高钠食物,不宜过多食用。
蛋白质作为必需的营养物质,在零食中含量越高越好。尤其是那些来自蛋、奶、豆类、肉类制品的零食。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当蛋白质的NRV%大于或等于能量的NRV%时,该食物即可视为高蛋白食物。
同样地,关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也有其挑选要点。对于碳水化合物,适当时候补充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食品中添加糖的量。而对于脂肪,最应避免的是反式脂肪。当产品营养成分表中未明确标注反式脂肪时,我们则需留意配料表中的隐形反式脂肪。
食品添加剂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点。只要食品添加剂不超范围、不超量,那么它对就是安全的。了解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也是有益的,可以在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