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第十八章
才子愚,贤者鲁,才子辟,直性喭。
高柴,名子羔,乃齐国人氏,系孔子弟子,其寿命尤长,居世间一百有余岁,人称“寿圣”。其为人公正廉明,深得民心,为政时间甚久。孔子家语记载:“子羔出入于户,未尝越礼。”
戆,是内心的坦率。禺(yù)表示不通达,引申为孤僻。长期在野居所的人通常信息闭塞,孤独自守。有道是“物以类聚”,同这样的人难以沟通交朋友。
曾参,字子舆,为孔子晚年之弟子。曾参成就卓著,其父虽亦出自孔门,然其成就未及曾参之显赫。故世称曾参为“宗圣”。曾参笃信孔道,孔伋(子思)至精至诚,终成一代大儒。
鲁字之义,朱熹注曰:“鲁者,钝也。”意指迟钝、不够机敏。曾参虽以“鲁”为鉴,然其志向坚定,不为世俗所动摇。
颛孙师,字子张。其为人勇武而不媚俗,重德行修养。其相貌堂堂,资质非凡,从容自得。故世称其为“古之善交者”。
子路(仲由),与孔子感情甚笃。虽为豪放之士,但心中粗中带细。然而对于自己未曾深刻领悟之知识常常心怀谚语般粗犷的言论。
本文意指:高柴的坦率、曾参的朴实、颛孙师的勇武、仲由的直率。孔子虽指出弟子之不足,然其皆有成效。
人皆有短处,然若能不断克服、改进则可望成圣成贤。孔子善于因材施教,依据学生性格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方法。
《学记》述及教育之作用与意义。古人以教学为先,视其为塑造社会风气、育成良才之根本。其提出从至地方的学制系统及完整的教学进程与考查标准。
《学记》强学相长之道理: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教者能增学问、受者亦能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能自省、自强不息。
《学记》还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以及集体教育原则等。并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发挥学生优点、克服学生缺点之教育策略。
君子教人需善于喻教:引导学生而非牵制他们;鼓励督促而非压制;启发思考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如此则能调动学生之积极性、使之学得轻松愉快。
《学记》亦强师之责任:非仅照本宣科所能胜任也!教师需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思想。
《学记》为古代教育之瑰宝。其理论及实践之指导对于今日教育仍有重要意义。
故而之道无穷尽也!无论古今皆需以育人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