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江苏等多地接连曝出校园塑胶跑道质量问题。针对这一社会关注热点,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强制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以确保中小学生的运动环境安全。自2018年11月1日起,所有新建中小学合成材料运动场地必须遵循这一新国标。那么,劣质塑胶跑道究竟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对青少年的健康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回顾历史,我国的塑胶跑道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技术日益成熟,安全记录良好,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仍有部分厂商为追求利润而使用劣质材料。据专家研究,劣质塑胶跑道的毒性污染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塑胶跑道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可能会释放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如果这些气体的释放量超过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规定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使用者出现皮肤、头晕等症状。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运动时的呼吸量比安静时增加20倍至30倍,因此更容易受到不合格跑道的影响,出现恶心、呕吐等刺激症状。
某些劣质塑胶跑道中含有重金属催干剂——铅盐。这种物质虽然能促进跑道凝固成型,但重金属铅却会造成永久性污染。长时间与这种跑道接触,铅会渗透进内部,造成血铅超标,甚至引发铅中毒。
一些企业为提高塑胶跑道的性能,如增加弹力,会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塑化剂。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这些塑化剂可能对他们的内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影响性别发育。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塑胶跑道在经过一周的养护期后,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异味。如果新建设的跑道在一周后仍然气味明显,这可能意味着材料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并予以处理。
本文的科学性得到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阚海东的严格把关。阚老师的研究方向包括环境与健康、环境流行病学、健康风险评估等,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