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4年的《东方红》演出中,李光羲深情演绎了《松花江上》的剧照,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歌唱家李光羲与歌曲《松花江上》的深厚情缘
——“心声岂止三千万”的情感诠释
时常有人问及我对于演唱《松花江上》的体会。我的回答是:这首歌并非我演绎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的。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的阴霾下度过的。目睹了亲友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我深感生活的艰辛与恐惧。唱歌是我儿时唯一的慰藉。我从小就会唱《松花江上》,起初并不理解其深意。一次冬日的上学路上,目睹的悲惨遭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抗战胜利后,我所经历的生活点滴,都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的歌声中。每当我唱起《松花江上》,过去的悲愤与山河破碎的场景便浮现在心头,泪水常常模糊了双眼。
1936年,张寒晖在东北军中谱写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日宣传的号角。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是1964年参演《东方红》的经历。我在其中演绎了这首歌,得到了同志的肯定与指导。
“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一曲《松花江上》不仅唱出了东北的心声,更是亿万儿女悲愤交加、渴望回归故土的呼声。它催人泪下,又鼓舞人心。
与我同台演出的王昆告诉我,她在抗日前线与战士们合唱《松花江上》的经历,每次唱起都边流泪边激昂。她的话让我对这首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歌者,我们用声音塑造形象、传递情感。对于《松花江上》,我们应该让听众体会到歌曲的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在旋律上,《松花江上》以环回萦绕的方式展开,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在歌词上,它以“怀故、漂泊、呼唤”的情感脉络递进式地打动人心。歌曲最后的部分,蕴抗争的力量。
张寒晖当年含泪写下的歌,如今在我心中回荡,并传递给了观众。因为《松花江上》,我被许多观众赞誉为“听他唱歌让人感怀不已的艺术家”。这样的音乐作品,正是源于对时代的深耕和对的深情。
如今我虽已年过九旬,不再常登台演唱,但我坚信歌唱仍是一种责任、一方课堂。我有责任将这首歌曲及背后的历史传承给今天的年轻人。
几年前,我曾教导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们演唱《松花江上》。我告诉他们,声音固然重要,但若只追求吐字发音而忽视情感表达与生验,那么“声乐艺术”便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我希望年轻人能提升对历史的理解力,从歌曲中感悟人间正道与生活真谛。艺术不仅感染他人,更实现了歌者自身的生命价值。
我时常提醒这些年轻人,当年奔赴抗日一线的战士们也曾青春年少。他们用热血与生命点亮了一个的未来,让我们这些后人得以享受和平与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他们才是真正的青年楷模!
回顾历史,《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成为心灵史上的印记。它使我们激愤、清醒,更激励我们坚定信心、继续奋斗。
(本报记者王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