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文字侦探”的《咬文嚼字》杂志于2021年12月6日公布了其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差错不仅揭示了公众在语言使用上的误区,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现象的某些侧面。
六安地名读音的纠错引起广泛关注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详述了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特性和原因:
第一,“别字”依旧普遍,“错字”则渐趋减少。这表明随着键盘输入的普及,手写时代的错字问题有所缓解,而打字时的别字问题则愈发突出。如将“蔓”误写为“曼”、将“经”错拼为“径”等。这也反映了汉字输入法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错字的产生。
第二,“”相关的话题依旧占据重要位置。鉴于“新冠”对全球的深远影响,“”“抗疫”相关的条目成为年度关注的焦点。接种、病毒变异及防控等话题,依然是本年度的热点。
黄安靖透露,《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已形成一套固定流程,包括材料收集、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及最后审定等五个步骤。为了更全面地收集差错信息,《咬文嚼字》在全国设立了多个观测站,聘请语文观测员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中的语文差错。
年度差错条目再出错率显著降低
自2006年起,《咬文嚼字》持续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黄安靖表示,这些差错条目的再次出现频率有明显下降。这得益于公众对语言规范的重视度提高,以及《咬文嚼字》等媒体的持续宣传和纠正。
"我们的调查显示,凡是被列入《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条目,其后续出现频率均有显著降低。" 黄安靖对此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