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将至,清晨的市集上已闻见艾草的清香。一束束艾草,被整齐地割断后捆绑成捆,摆放在摊位上待售。
那天,邻居大姐带回一束与众不同的艾草。它的个头较小,叶片也显得与众不同,让我心生好奇。
后来我得知,那是一种名为五月艾的野生艾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种特别的「五月艾」。
第一章:五月艾的简介
五月艾,别名野艾蒿、鸡脚艾、生艾等,属于菊科蒿属的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在农村田野中,这种植物散发着浓郁的艾草香气。
其植株挺立,高度在80至150厘米之间,茎秆呈紫红色或褐色,表面有纵棱,嫩茎则为绿色。关于其叶片,我们再详细观察。
我虽未见过其基生叶,但据闻它与茎秆下部的叶子相似。叶片形状为卵形或长卵形,通常为一至二回羽状或近大头羽状深裂。
首次较深,深裂或全裂开;第二次相对较浅。中部叶片与基生叶轮廓相近或略长圆,与下部叶片的程度相似。而第二次的裂片则相对较小。
大致上,下部叶子的裂片较多,而上部的裂片则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五月艾几乎没有叶柄。
第二章:五月艾与常见艾草的区别
五月艾的叶子无论在上部还是下部,都拥有较多的裂片,且裂片较为细长。
相比之下,我们常见的艾草,其叶片与五月艾轮廓相似,也为羽状深裂或半裂。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第二次并不明显,整体裂深不如五月艾,且裂片较粗。
▲五月艾与常见艾草的叶片正面对比图
▲五月艾与常见艾草的叶片反面对比图
观察这两张对比图,你会发现五月艾的叶子更为细碎,而常见艾草的叶子则相对完整一些。两者的叶片正反面均有一定特征。
这两种艾草的正面均为绿色,背面都有灰白色的绒毛。从正面看,五月艾的叶子似乎比常见艾草更为鲜绿。
我们平时所见的常见艾草,也被称为家艾、大叶艾、蕲艾等,同为菊科蒿属的草本植物,有时也会呈半灌木状。
从植物学角度来看,它们可被视为一家子的兄弟姐妹。
它们之间的差异除了叶片的程度外,还体现在茎秆的色泽上。
五月艾的茎秆颜色较深,多为褐色或紫红色;而常见艾草的颜色则多为绿色,其茎秆上还覆盖着灰色。
第三章:五月艾的生长与用途
早先我以为五月艾较为矮小,但后来发现它也能长得较为高大。
<植物志》中记载五月艾的高度在80至150厘米之间。而常见艾草的高度则在80至150(至250厘米)之间。
考虑到常见艾草多为家中种植,而五月艾多为野生,其高度可能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今年我有幸多次见到五月艾的身影。
在老家的麦田边,我发现了野生生长的五月艾,它比小麦略高一些。前不久我回去时还亲眼所见。
而在我现在居住的小区,五月艾就生长在常见艾草的旁边,两者高度相当。
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吸收的营养相近,所以高度可以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