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的称谓源自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朱熹为这四部书做了注释。后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地位日益升高,朝廷将这四部书定为官书,作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这四部书从易到南依次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但由于大学、中庸这两部书篇幅比较短,后来为了出版的方便,将中庸提到论语前面,从此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了通行的顺序。儒家经书本有六部书籍,除了上面提到的五部经书,还有一部乐经,只不过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已经失传了。
《四书五经》这九部书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这九部书的注解。这九部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虽然到了21世纪,人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但这九部书仍然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规范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只不过正如周易系辞传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因此,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从这些经典的书籍入手。现在有些不好的现象,以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穿一穿汉服,给父母洗洗脚,或者给父母下下跪等等,这实在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亵渎。他们没有领会传统经典书籍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而尽在一些表面形式上所见国学和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只会让人觉得国学和传统文化是落愚昧、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国学这颗璀璨的明珠将被淹没在俗世的无知和偏见之中。
我们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寻找中华民族的根、民族的灵魂,以便指导当下的生活,也是为了中华民族更深远的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样性文化之中能够立住脚、站稳脚跟。而这一切,都是要从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开始,从领悟传统经典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开始。